首先“觸媒”是從日本“進口”的詞語,漢語的意思是“催化劑(固體)”。
而“光觸媒”這種物質也因為是由日本公司實現了商品化,所以這種產品的名稱也就順理成章的和產品一起被引進到了中國。
“光觸媒”并非是字面意思的“光的催化劑”的含義,而是“可以通過吸收光的能量實現其作為催化劑作用的物質”。
而有這種作用的物質在自然界中也并非是一種,其中較為常用的則是半導體。例如磷化鎵(GaP)、砷化鎵(GaAs)、硫化鎘(CdS)、鈦酸鍶(SrTiO3)、氧化鈦(TiO2)、氧化鋅(ZnO)、氧化鐵(Fe2O3)、三氧化鎢(WO3)等等。這些物質在通常情況下是不導電的絕緣體,而在具有一定能量的光的照射下,則會變成導體。在變成導體的過程中,其表面會同時出現非常活躍的電子和因電子的移動而產生的“電洞”。
通常情況下,電子具有很強的還原能力,電洞具有很強的氧化能力。正是因為這些性質,光觸媒可以分解和其表面接觸的各種有機物質,并將其轉換成水和二氧化碳,而其本身卻并不發生變化,但前提是必須在“具有一定能量的光的照射下”來完成。